瀏覽數
01
新中國成立以後,以毛澤東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成功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曆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曆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1949 年10 月1 日下午3 時,首都30 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在國歌聲中,毛澤東主席親手升起第一麵五星紅旗,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
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第一麵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迎風飄揚。
1951 年5 月,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此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西藏挺近,同年10 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灣和沿海一些島嶼外,中國領土全部解放,實現了全國各地各民族的大統一和大團結。圖為解放軍進藏部隊與藏族同胞聯歡。
1950 年6 月,朝鮮戰爭爆發。10月上旬,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1953 年7 月,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字。1958 年10 月,中國人民誌願軍完成使命,全部撤出朝鮮回國。圖為誌願軍戰士勝利歸來,受到祖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土地製度的改革是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主要任務,也是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重要條件。1950 年6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圖為江西省瑞金地區土改工作隊隊員向農民宣傳土地改革法。
在全國人民普選的基礎上,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1954 年9 月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了新的國家領導人。圖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台。
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製定了一係列符合中國實際的政策,全麵展開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 年底,我國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圖為天津市盛錫福帽廠實現公私合營,職工們聚集在門前歡慶。
1956 年9 月15 日至27 日,黨的八大在北京舉行。大會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國家的主要任務是在新的生產關係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全黨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圖為大會會場。
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文藝等各個方麵的發展欣欣向榮,取得顯著成績。圖為1955 年6 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在北京成立。
1956 年春,中共中央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個關於科學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針,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圖為1960 年7 月,毛澤東接見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的代表。
到1955 年底,全國農村已有3600 多個電影放映隊,平均每一個縣基本上都有一個,少數的縣有兩個以上。圖為內蒙古自治區集二線沿線的農牧民在看電影。
1957 年,毛澤東提出“凯时APP靠谱吗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圖為毛澤東同韶山學校的師生們在一起。
上世紀50 年代,危害我國南方各省的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圖為四川省西昌專區血吸蟲病防治大隊工作人員在水溝旁調查釘螺的存在情況。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大批英雄人物成長起來,他們公而忘私、樂於助人、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左起: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大慶“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幹部——焦裕祿。
蜿蜒於絕壁之上,穿梭在峻嶺之間,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1960 年動工興建,1969 年7 月工程全部建成。圖為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紅旗渠施工場麵。
我國農業有了較快發展,農業基本建設初見成效。圖為黑龍江省國營友誼農場的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
1950 年春,北京市政府疏浚南城有名的臭溝——龍須溝,把這條明溝改為暗溝,修建了一條8 公裏長的下水道,改變了極不衛生的情況。圖為施工人員在進行掏水。
1950 年10 月,政務院發布《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製定了上中下遊按不同情況實施蓄泄兼籌的方針。淮河治理工程是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的第一個大工程。圖為1951 年3 月至4 月,參加治淮的群眾,從周圍二三百裏的各個村莊,打著紅旗,挑著治淮工具、工棚材料走向施工地點。
1952 年7 月,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全線通車。
1953 年3 月,我國第一座自動化的煉鐵爐——鞍山鋼鐵公司第8 號煉鐵爐開始出鐵。
1956 年7 月,新中國第一個汽車製造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輛“解放牌”載重汽車,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曆史。
1956 年9 月,我國成功製造出第一批噴氣式飛機。圖為飛機製造廠的裝配車間。
1957 年4 月,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舉行。圖為來賓參觀工業館大廳。
1960 年初開始的大慶石油會戰,是我國獨立自主開發建設大油田,加快石油工業發展的轉折點。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對中國在上世紀60 年代實現石油基本自給起了決定性作用。
1960 年4 月,我國首艘自主設計、建造的萬噸巨輪“東風號”下水。
交通運輸和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迅速發展。南京長江大橋1960 年動工興建,1968 年建成通車,結束了我國華東地區過長江靠渡船的曆史,標誌著我國建橋能力達到新的水平。
1965 年9 月,中國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成為第一個合成蛋白質的國家。圖為科學工作者將人工合成的產物注入小白鼠體內,測驗它的生物活力。
1973 年8 月,我國第一台每秒運算100 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圖為工作人員在操作計算機。
1971 年10 月,第26 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第2758 號決議,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我國政府在首屆亞非會議上所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與所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為許多國家處理國際關係的準則。圖為第26 屆聯合國大會會場。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外交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1972 年2 月,中美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兩國開始走向關係正常化。同年9 月,中日兩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圖為1972 年2 月21 日,毛澤東會見美國總統尼克鬆。
02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麵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曆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製定了到21 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講話。
1978 年12 月18 日至22 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鄧小平在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總結講話。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曆史新時期。
1982 年9 月1 日至11 日,黨的十二大舉行。鄧小平在致開幕詞時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會通過報告《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提出分兩步走,在20 世紀末實現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的目標。1987 年10 月25 日至11 月1 日,黨的十三大舉行。大會通過報告《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製定了到21 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1997 年9 月,黨的十五大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1978 年12 月18 日至22 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圖為全會會場。
1979 年1 月28 日至2 月5 日,鄧小平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圖為1 月29 日鄧小平出席卡特總統在白宮舉行的正式歡迎儀式後,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卡特和夫人羅莎琳·卡特登上白宮接待廳前的陽台,向草坪上的群眾揮手致意。
1976 年10 月粉碎“四人幫”後,我國教育科技文化工作開始走上正軌。圖為1977 年恢複高考製度後清華大學的第一批學子在上課。
1978 年3 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也拉開了科技體製改革的序幕。圖為全國科學大會會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麵對嚴重的農村經濟形勢,全國一些地方實行“放寬政策”“休養生息”的方針,率先進行改革試驗。1980 年5 月,鄧小平指出:農村政策放寬以後,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圖為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 戶農民按下紅手印的“包產到戶”契約以及部分帶頭人在實行農業“大包幹”初期的合影。
基層群眾自治製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1980 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地區宜山縣(現河池市宜州區)合寨村村民投票民主選舉產生了中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在全國率先實行村民自治。圖為當年合寨村果作屯群眾開會選舉產生自治組織。
1981 年6 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對新中國成立32 年來的曆史作了科學總結,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標誌著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勝利完成。全會選舉鄧小平為中央軍委主席。
選舉人大代表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也是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基礎。1979 年,將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範圍擴大到縣級,實現普遍的差額選舉;2010 年,明確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中國選舉製度不斷發展完善。圖為1981 年安徽省嘉山縣女山湖漁業公社(現明光市女山湖鎮)的漁民投票選舉人大代表。
1982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了中宣部《關於深入開展“五講四美”活動的報告》,“五講四美”活動和“三熱愛”活動相結合,形成了上世紀80 年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經典口號。圖為1982 年3 月,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小學的少先隊員們進行“五講四美”宣傳活動。
“一國兩製”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一項基本方針和國策。這一偉大構想的提出,使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圖為1982 年9 月24 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明確闡述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1985年5 月23 日至6 月6 日,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作出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並作出減少軍隊員額100 萬的決策。圖為以嚴格訓練提高兩棲作戰能力、快速反應和協同作戰能力的海軍陸戰部隊。
鐵路建設的迅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經濟建設。穿越大巴山的襄渝鐵路1978 年建成並交付使用,是溝通我國中南和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幹線。
1979 年7 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80 年4 月,北京航空食品公司被批準成立,5 月公司在北京正式掛牌。這是改革開放後全國第一家合資企業。
1983 年9 月,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跨流域、綜合性大型城市供水工程——引灤入津工程正式通水。圖為該工程的引水隧道。
1982 年11 月,我國第一個萬門程控電話係統在福建福州開通。圖為機房一角。
1983 年12 月,中國第一台每秒鍾運算一億次以上的“銀河”巨型計算機,由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在長沙研製成功。
鄧小平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新觀點,並強調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1984年2 月,鄧小平在上海提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圖為上海高安路第一小學的學生在用自己編製的程序表演打台球遊戲。
1985 年2 月,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在南極喬治王島建成。此後,我國又陸續建成南極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第五個南極站羅斯海新站正在建設中。
1986 年3 月,王大珩(左二)、王淦昌(右一)、楊嘉墀(右二)和陳芳允(左一)四位科學家向中共中央提出《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此基礎上批準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863”計劃)。
1988 年10 月,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圖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大型探測係統——譜儀。
1985 年5 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圖為1984 年創辦的上海第一所專門培養女子學習職業技術的學校——上海女子職業中學,獲得了家長、社會的廣泛支持。
1987 年12 月,深圳經濟特區啟動全國首次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
1988 年10 月,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正式通車。
1979 年,年廣九注冊了“傻子瓜子”商標,雇傭的工人也越來越多,1980 年、1984、1992 年,鄧小平三次提到了“傻子”年廣九,年廣九也因鄧小平的三次點名而成為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一個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人物。圖為年輕時候的年廣九在執秤賣瓜子。
1992 年1 月18 日至2 月21 日,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並發表重要談話,科學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圖為鄧小平在廣東省視察。